垃圾桶的自述: 我在兴山水月寺当上“数字岗哨”
日期:2025-07-27
命运的齿轮在2025年悄然转动★◆,镇里大力推进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工作★◆■,我和同伴们被重新优化编队,从“散兵游勇◆★★”蜕变为乡村环境治理的“特种兵★◆★”◆★■★◆★。
我是兴山县水月寺镇马粮坪村的一只垃圾桶,曾日复一日蜷缩在村口的老槐树旁◆■◆■◆。看着塑料瓶在风中翻滚、果皮在烈日下发臭◆★■■,村民们掩鼻匆匆而过■★★■◆。我和我的“桶”伴们散落在田埂边■★★、溪流旁,彼此相隔,形单影只。
从散落路边的★◆◆“环境痛点”,到整齐列队的■★“绿色卫士★■”■■,我和同伴们见证了水月寺镇的蜕变:溪水清了,田埂绿了★◆,村道宽了,连空气都透着甜味。
我,一只垃圾桶,愿做水月寺镇绿色征程的■■“小岗哨”,见证更多乡村因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而焕发新生。
以前,由于投放点过于分散,空驶率高达12%,垃圾滞留超24小时是常事。如今,镇政府为清运车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规划出5条环线,串联起所有集中投放点◆★★■◆■,日均行驶里程减少15%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■★,更重要的是■★◆,垃圾“日产日清■★■■”成为常态◆★★■。
“现在每天少跑50公里■◆◆■◆,垃圾却能更快清运,效率提高了30%★■◆◆!◆■◆◆”环卫车司机向立红擦着汗说道■★■◆■◆。更让我惊叹的是,镇里还推行“户分类、村保洁、镇收集、县转运、企处理”的运行模式■■,缩短了垃圾滞留时间,异味★■★、蚊蝇等问题也随之消失。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置一体化后★◆◆■★,实现了垃圾清运成本降低◆★,垃圾收集率、清运质效、资源化处理能力提升★■◆“一降三升”的目标★★■◆■◆,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◆★。
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,我深知:垃圾分类没有“局外人■◆★◆■■”,乡村振兴需要■★◆★■◆“同心圆”■★。未来■◆★■★◆,水月寺镇还将持续优化探索垃圾清运新模式,不断升级垃圾处理体系,以更科学、更高效的方式推进乡村环境治理。而我,将继续站在分类亭下◆◆★■■,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洁净,与乡亲们共绘“垃圾不落地、乡村更美丽◆◆★”的新画卷。
2025年,水月寺镇建立健全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管理体系■◆★,推行“一桶一码”■★,为我们安装了智能芯片,给我们精准定位★◆■、标注拍照。对垃圾收集点位、垃圾转运车等也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,实时查看垃圾转运、中转站运行状况,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全程数字化监控★■、可视化监管■■★★◆。“现在通过这个平台,我们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垃圾点位及车辆的清运动态。◆◆★★”镇城建办主任金晶展示着手机上的监控平台◆★★■★■,全镇垃圾桶的实时状态■★■★■★、清运轨迹一目了然。
过去,我们像棋盘上的棋子,全镇17个村共有843个零散投放点★■,清运车每天要跑遍山坳与田埂,耗时耗力。如今★■★,镇政府以“便民不扰民、减量不减效”为原则,将投放点缩减至426处,却让服务半径更科学——以我所在的马粮坪村为例,58个旧点位整合到29个点位,大幅缩短了清理■■■■■★、运输时间■★◆★,同时■◆■◆,清运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,每个垃圾投放点都能得到及时、有效的清理,我们的“新阵地”焕发出新的活力◆◆◆◆★。